俄乌冲突至今还在持续进行,双方的对抗“不温不火”,有向持续战转变的态势。或许是因为对抗强度有所下降,所以近期欧洲天然气贸易商已经开始利用乌克兰富余的储存设置来储存天然气。据悉,此举是为了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高度依赖”,避免在冬季来临之后欧洲各国面临能源供应问题。在2022年的时候欧盟批准一项规定,要求成员国天然气库存在2022年11月前至少达到其储气能力的80%,并在今年11月前达到90%,且成员国之间可共享天然气。
第一:欧盟为什么会选择乌克兰,这个战乱之地呢?首先要考虑运输成本,乌克兰在这方面有天然优势。此前俄罗斯天然气运输工程有一段就在乌克兰境内,所以欧洲完全可以利用这段管道,将大量天然气运输到乌克兰境内。如果想要在其他国家存放,则需要建设天然气运输管道,时间成本、运输成本大幅度增加。其次就是乌克兰本身有大量存放设施,乌克兰的设施可储存约300亿立方米天然气,超过三分之一可供外国客户使用,这部分设施主要位于乌克兰西部,安全问题也有保障。
第二:乌克兰的优势在于成本低,尤其当下斯洛伐克的天然气储存设施的利用率已达到90%,乌克兰成为欧洲各国的“必然选择”。当然因为乌克兰处于战乱状态,即便是西方也并不能确保“完全安全”,所以各国此举有风险。之前北溪管道被炸,其他一些运输管道也有遇袭案例,这无形之中增加了在乌克兰存放天然气的“危险”。一定程度上不但要防范俄军的导弹,还要提防美国“故意”搞破坏。原因很简单,当前美国在以“极高”的价格向欧洲出口天然气。如果欧洲各国的“储备”全部付之一炬,那么就只能接受美国的高价能源,这足以让美国赚地盆满钵满。
第三:欧洲各国在赌俄罗斯不敢炸?首先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俄罗斯虽然会对乌克兰西部进行大规模空袭,但是主要战斗都发生在东部,所以理论上俄罗斯可以避开西部地区,并没有进攻西部的计划。其次就是欧洲在赌俄罗斯不敢炸,一方面是因为天然气一旦被炸,会引发巨大的人道灾难,这不利于俄罗斯国家形象建立。另一方面则是俄罗斯不敢彻底和欧洲各国决裂,因为对方是“大客户”。欧洲高度依赖俄罗斯能源,同时俄罗斯GDP也高度依赖欧洲。
最后,如此关键的“储蓄工程”会有什么安全措施吗?个人认为:任何防范措施都无法抵御导弹袭击,加上天然气本身就是“易燃易爆”,所以相对于物理措施,一些外交安全措施可能更有效。例如欧洲和俄罗斯进行对话,双方达成一个协议,能源由俄罗斯提供,同时俄罗斯要确保不会袭击在西部的欧洲筹备能源。一定程度上从国际影响、人道原则等方面考虑,俄罗斯不会去主动袭击这些储备仓库,毕竟俄罗斯的目的是打破北约封锁,而不是和全世界为敌。